#浅谈广播剧编剧及各种问题# # 从网页上看到的 保存下来 没事就看# 强烈推荐给列表编剧们!!!写的太棒了!! 原文作者:竖心旁 编剧是一个神圣的职业,看于妈就知道了。 今天我主要浅谈下我对广播剧编剧的看法,以及我经常碰到的一些剧本问题。 如果非要说广播剧制作中哪个环节最重要,我认为是编剧。就像电影,无论你后期特技如何绚丽,无论你是多少大牌云集,打动不了观众的故事,永远是空洞华而不实,也许可以给人眼前一亮的惊艳,但是想成为经典,那必须还是因为剧情动人。一个好的剧本,也许cv演技青涩,后期技术乏善可陈,也可能仍给人留下印象。但是如果剧本空洞混乱,请再牛逼的CV后期,他充其量也只是一张美丽的画皮(问一句你喜欢《夜宴》《无极》吗?)。这就是有的电台里不放广播剧,只让DJ轻轻朗诵一篇小文合着轻轻的背景音乐,也能让许多听众泪如雨下记忆深刻。毕竟听CV你很难带入自己,但是听故事,也许里面就有你的故事。我记得当时《泰囧》出来的时候,采访徐铮,徐铮当时就说过,一个导演如果没有特别想给观众讲的故事,那他最好就别去动手。 广播剧也一样,如果没有一个特别想呈现的故事,最好也别去做。只有这个故事让你砰然心动,你才能去动手,你要把你想的你理解的这个故事,抽茧剥丝的呈现给听众。没有哪个文(至少是专心写作的作者的文)是为某个CV量身定做的。不是像经济人一样,为了捧红一个艺人而创作。 其次剧本对后期的影响是巨大的,大的很多人无法现象。所谓的听不懂剧情,那都是编剧的责任。一个好的剧本可以造就一个优秀的后期,一个烂剧本也能毁了一个大神后期,毕竟听众不是抱着去听干音处理场景架构BGM铺垫而去的,何况有的烂剧本连BGM你都不知道怎么给他加,好的剧本好的CV到后期手里哪怕场景都不构架只给他配上背景音乐,他仍然能大放异彩。当好剧本和好CV好后期碰撞到一起,激起的火花是难以想象的。 广播剧编剧和电视剧编剧有最大的区别在于没有画面。很多人认为场景设计是后期的事情,其实不然,场景的设计应该从编剧开始到后期为止,也就是说编剧、CV、后期都是场景设计中的一员。编剧更是基础。编剧给出故事场景的框架并且为这个框架填充灵魂即所谓 的台词。CV在配音期间赋予台词生命,建筑出角色的血肉。后期进行还原编剧架设的故事、场景;配合CV的录音情况进行修饰润色。 我近几年几乎不怎么听剧了。所以我只说说我接触的一些剧本中存在的问题: 1、逻辑混乱 这是我最讨厌也最害怕的问题,一般遇到这样的剧本,基本上就是没救了。 所谓逻辑,逻辑是一种说明顺序,也是一种思维规律。有的逻辑问题是天生就有的也就是文里就存在的,比如混乱的因果关系;条例不清晰的故事脉络;铺垫不够充分的前情;总之一切不能让这个故事顺利发展下来的东西都可能是因为逻辑上有错误。很多时候编剧无法做到弥补这些缺陷,甚至连发现都很困难。 剧本的逻辑是它的生命以及叙述这个故事的方法,任何故事都有一定的发展顺序,也许是时间顺序也许是故事发展顺序。没有顺序的剧本是洪水猛兽。一般听不懂,都是说这类剧本。 这种事情一般是因为编剧对原文没有全面的掌握,改本子的时候改一段是一段,没有一个整体感。文是需要研究的,不是浅薄的放在面前拼凑一蹴而就的。编剧很长时间改了后面忘记前面,有时候相似剧情间很难呼应,甚至忽略作者刻意埋下的线索。 让整个故事连贯,融会贯通,让整个剧的情感从无到有从浅到深都是编剧需要揣摩的。为什么你的故事听起来断断续续,为什么你的感情让人觉得似有似无,为什么你的剧情常常自相矛盾,为什么你的场景非常跳跃。这都是你逻辑上没有理通顺。当你不可能像电影电视上打出“十年以后”“一个月以后”这样的字幕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什么样的做法才能让你剧情你的时间安全过渡且不混乱? 其次逻辑问题还表现在,该让CV录的台词不写出来。比如写A在巷子口被打的场景。但通篇没给A写一句疼痛的喊叫甚至呻吟,那谁知道是被打的是A呢。比如写B很饿把地上的包子捡起来吃,而且非要是包子。也不给B台词,那你总不能给后期写上【给包子一个特写】。如果地上掉的是包子这种事情不靠某个角色口述出来,谁知道吃的是包子还是屎呢。如果在B包子掉地上的时候大喊一句“我的包子”也许就没有后续问题了。 编剧需要天马行空的想象又需要合情合理的编排,尽量不写或者少写一些难以名状和形容的动作。什么【高手跳上房梁拿东西】【变戏法从袖子里掏出酒杯周围人发出惊叹】不是不能做掏,而是不能做酒杯。所以要修改的而并不是这些动作,而是配合这些动作出现的台词。有经验的后期可以修改避免这些问题,但是也要给新手后期一个出路。 后期不是打三国杀就算想无中生有也得能抽到这张牌。该CV录的就得录出来,凡事一切需要发声的且必须出现的,都必须要给他设计台词。正面不行就侧面,一定要反应出来。 2、本末倒置(其实不一定要本末倒置,可能只是一种重点模糊) 这个是很常见的问题,有时候是编剧照本宣科,算是环境造就,因为照本宣科成了一般新手编剧入门的基本手段,这是基本经验不足导致的。 很多时候也有人为因素,很多编剧因为“很萌”某些段子,也可能会导致这样的问题。很萌某一段,不是你本末倒置的理由。不能表现人物性格,剧情发展的段子常常要考虑它是否要出现在你的剧里,就像什么你不写大段的风景描写在剧本中一样。做不做的出还两说呢。 写作文的时候,老师也常常说不要离题,这是会扣很多分的。 本末倒置也分为: 1)剧情的本末倒置。 就像如果有一本十万字的小说,讲的是一位少年成长史,那你有没有考虑你究竟要想说的是什么故事,成长史,就算是一段又一段的小故事组成,它也有大和小之分也有轻重之分。你是否需要浪费笔墨详尽描写一个小故事,而忘却对主角成长影响巨大的情节。再说如果有一篇五万的小文,讲的是一位少侠去参加武林大会,最终成长为一代宗师的的故事。你是否太专注于描写这位少侠的儿女情长的情史。这个时候你就要考虑下你所谓的萌点是不是有偏颇或者你口味是不是问题甚至你脑回路是否需要修补。 其实就算《西游记》一路上也是有主有次有轻有重的。 2)角色的本末倒置 抓住文的精髓,在比文更短的时间内详尽的讲完这个故事并把作者想表达的详尽表达清楚。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你所谓的萌点。你不能因为你萌某个副CP就随意放大他们的戏份。副CP是为了聚揽人气的,主CP是用来发展剧情的。如果你过多描写对剧情帮助不大的情节,那你的故事势必要陷入停滞或者如韩剧一样冗长又拖沓的状态。一个剧听下来,云里雾里。再加上广播剧周期长,很长时间之后听众可能连剧情都不记得了。 对人物的安排也是非常考究,人物也可以合并,或者增加。每一个人物的出现必须是有意义的,有其特定作用的,谁也不会安排一个无所谓的角色在剧情里。每个角色都承担着他的命运和使命。如果一个角色的出现不能给这个故事的发展提供线索,那你便要思考他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毕竟策划找CV也是一件工程,适当给策划降低选角的难度,能让一个人说的话,尽量不要借第二个人的口,第一是因为连贯,第二是可以降低选角色难度。 3、台词抓取 这个问题最显著,就算不看内容看篇幅,就能看出编剧的台词抓取功力。语言是否精炼。谁喜欢看废话连篇的小说?那谁又喜欢听通篇废话的广播剧呢? 一期下来,观众听到了什么?编剧心里要清楚。你这一期交代了什么。就像有的剧,看文的时候很好看,搬上播放器,怎么感觉四五期了还没听出个究竟来。 有的作者台词精辟干练,有的作者旁白出彩有深度。这就要求编剧针对不同风格的文进行不同的修改。 第一种文,尽可能原汁原味的还原台词,因为这种文很大程度上台词就能充分展示角色性格,预示剧情发展。这种剧做好了,就算小说乏味不深刻,但是剧萌且紧凑。 第二种文,深度挖掘作者的旁白,有时候可以转换到角色台词上来,因为但凡这些文,台词都是少而精,如果你把作者的旁白全部去除,你留下一副空空的骨架,听众啃起来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就是有的小说为什么看的时候那么好看,听的时候那么无聊。 尽量避免大段独白旁白自白,这不是写信也不是有声小说,谁有功夫坐在那听你朗诵十分钟的废话?台词抓取要准、狠。我说的台词抓取,不是特指对角色台词的抓取,前面也提到了那种叙述文字很好的文,编剧也可以适当抓取一些填充到角色台词中去。 3、细节缺陷 细节不是只有后期才有,编剧、CV、后期都需要有, 细节是窗台上的灰尘,你轻轻吹拂的动作就能表现这间屋子多长时间没住人。可是很多时候编剧对于这样的情节选择不放入剧中,或者照搬进剧中。 细节是人物惊吓时候的一声呼喊,细节是场景里的人物互动。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剧本AB在说话C进来了。编剧潜台词上备注【A看到C】,此时ABC也没有台词,然后C进来之后A和C说话了。这是有声剧本的逻辑错误,你写上A看到C,A就看到C了?你要让听众明白C进来了,那是需要细节补充的。 有的场景很多字句,可以删减,有些场景有可能只有五个字,但是编剧却要为他写很多细节。 回到正题,C进来了,你要有所表示,其次两个人在室内,C进来了,你怎么表现是A看到的而不是B看到的?难道光靠编剧写【A看到C】?这分明就是逻辑问题。听众听的时候会觉得啊?什么谁来了?我怎么不知道。如果经验不丰富的后期处理这样的场景的时候会很头疼。有的时候听众听起来还以为本来场景里就有C,因为他们根本分不清是A看到了C还是,B看到了C,还是C本来就在,还是C进来了。因为某些无声的动作,总有一个发现者,就像我说的,剧情里没有一个角色是废的,他的出现肯定要提供线索,那谁为这个人的出现提供线索,这是编剧需要考虑的问题。而不是后期需要考虑的问题。再次回到这个问题,这是很明显的错误,第一是后期做不出,第二是CV没有表现的地方。就算后期做了一个人进来的动作,那你让他怎么表现是A先看到C的?听众难道不会疑惑,B瞎了么,A看到了C还和C瞎BB了半天,B居然无动于衷?解决这种问题的方法也是最简单的,只需要给A加一句台词:哟C你怎么来了。或者给C加一句话:咦,A,好巧啊在这遇到你。自然逻辑顺下去了,两个人也能自由的进入下一个环节。 再补充一个问题,若原文是AB在宿舍讲话,说了很久之后突然C参与进来。作者写一句:原来C刚才在睡觉听到他们讨论这个问题忍不住凑上来。也许你觉得没什么。可是改剧本的时候,很多人并不考虑C的立场,让AB开始BB。一段时间后C强行插入进来了。这不是要吓死人么,进入场景的时候,听众都不知道有3个人,突然就冒出一个人。 上面的问题中还涉及到我遇到的一个小问题,就是场景中有三个人,AB说着话呢,C插入进来了,那AC聊起来了。聊了很久,场景结束了。这里也存在逻辑问题,其实细节问题常常暴露逻辑缺陷。ABC都在同一个场景。AC聊天呢,聊了几分钟的那么长的话,B去哪里了?B难道像个死人一样在旁边一声不吭一动不动么?come on这不科学。人物之间的互动是很重要的,如果这个人的任务完成了,你让他离场,如果没有,那他和其他人或环境一定要有互动,任何角色不能剥离环境和其他角色单独存在(除了旁白)。旁白就像主持人,镜头就像一个舞台,你看到哪个舞台上小品已经开演,主持人还站在镜头中间的;又什么时候看到一个小品里面一个角色他的剧情已经演完了,一动不动的站在舞台中间的,他们要不就是下台了要不就是找了个道具隐藏起来了,谁戏份完结了还霸着场地?在场上你就得给他戏!哪怕只是几个细小的动作,也要和整个场景的大戏互动起来。 有声的剧,不靠表情不靠眼神,就靠互动。不要写出E开着车跟着F。很难做出,可以说只要E和F不出声,基本上没几个后期能做出E开车跟着F的感觉。就算做出跟着的感觉了,谁又知道是谁跟着谁呢。 说白了,编剧就是不要干没用的事。任何角色的去留,都有作用,且都要深思。 4、场景薄弱 不要以为,这项是后期的专职,后期负责搭建场景。场景应该是编剧CV后期共同架构的。编剧要给后期的插件架构提供线索:时间、地点、人物。甚至要设定场景。CV要设身处地的在这样的环境中配音。 很多时候后期头疼场景架构,大多数是因为编剧出的难题。 上一场景:房间;下一场景:房间;下一场景还是房间。更可怕的是人物基本上没变过,那为什么不把场景合并算了。又不是真在演小品,就算是演小品,人家有时候还能直接在台上现场换背景换道具呢。你凭什么要求角色们一直在同一环境进行不同话题。这怎么做出时间的过渡? 比如编剧设定的场景在工地,环境嘲杂,那CV录音的时候时常要注意声音的控制,嘲杂环境中,轻声细语的说话是否和逻辑。 另,还遇到几个奇怪的问题 1)大场景夹小场景。 有时候并不是特意拿出的一个小场景夹在两个大场景中间,前提是这个场景它并没有特殊意义,也就说没有单独拎出来说的必要,我指的这种小场景是那种3~10秒的,甚至突然在两个场景之间夹一句自白,而且还不能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自白。 2)断断续续的小场景。 就是类似于一下在A场说了几句话,一下又到了B场景说了几句话,一下又到了C场景说了几句话。你这不是和后期有仇么。因为这些短小的场景你要知道,后期刚把环境氛围烘托出来,这个场景就结束了,你说你是不是闹着玩?成心的吧。 当然做回忆、梦境、发烧等特殊场景,或者说这段场景特别重要,虽然短小但精悍,这都可以另当别论。如果你单开一个10S的场景只是为了讨论今天去哪吃饭,你不如在上一个场景结尾让他们互通个电话吧。 3)大段大段的长场景,大段大段干巴巴的对话。 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很多人喜欢写长场景,大段大段的,尤其是感情纠纷的剧情。一般这样的场景伴随着争吵。干巴巴的对话。我想如果是刑警在审犯人的时候可能会用到这么长的场景可能不违和外(但是肯定影响听的效果),其他大都都应该是让人听得很烦躁的。因为在这样的场景里,不会有新人加入,只有A和B讨论一个话题。这个话题讨论程度肯定是逐级加深,这个情绪肯定是逐渐加强的。如果不是,只是干巴巴的对话,从“你今天吃了什么”到“你到底爱不爱我”他们需要讨论7分钟,那还是求放过吧。 改编编剧时刻要记得的是自己是故事的转述者,而不是原作者。而且时刻要唤醒自己,保留有意义有作用的部分,剔除毫无意义的赘述。 再补充一句,我说的编剧参与场景构架,不是让编剧把怎么做这个场景写清楚给后期,而是告诉CV后期这是在什么情况下什么环境下的剧情。CV负责模拟在这样的环境下演绎,而后期来负责呈现和丰满这样场景,顺便根据CV的录音情况适当调整场景。 5、转换混乱 做后期的都知道,现在对后期要求越来越高。后期场景的转换非常考验功底。因为他是技术与艺术的相结合。空有技术你做不来场景转换,空有艺术想法你也做不来场景转换。(除留白和加音效外的转换?) 场景转换有多种,编剧还是有牵头作用。 1)首先编剧应该尽量避免过多的场景转换。 这种事情真的可以有。想法是靠积累的,别一下把后期榨干了。 2)隐藏的转换 很多人认为只有场景转换了,才算转换。其实这样的想法导致大家都忽略了一个问题:时间的过渡,也是转换。我甚至觉得,只要有时间过渡都伴随着转换。(当然这种时间过渡肯定不是只角色间稍微的沉默的那点时间。) 举两个例子: ① A到B家里,到了B家里没看到B却遇到了C C:你找B啊他不在家。你等等吧我倒杯水给你。 【然后倒完水,B就回来了。和A攀谈起来。】 ② A在室内和B通电话, B:A啊有个C要进来。 A:让他进来。 B说:好的。【挂了电话,然后下一秒C就进来了】 所以这段等人的时间都被狗吃了么?有经验的编剧大部分不会再犯这样的低级错误。但是我仍然收到很多次剧本,有的编剧还是屡试不爽。当然有经验的后期做的时候可以避免这些尴尬,那也得给新手后期一条生路。不过这显然还是可以归到逻辑问题上。这种错误后期是能做或者这段时间空白是能填补的,但是这又是何必呢。 巧妙的转换不仅是后期的水平的展示,也是编剧和后期的巧妙碰撞,编剧合理甚至刻意的精巧安排,更能做出出彩的转换。 6、视角乱入 这个问题最明显,很少有编剧会犯吧。 举个例子,大约就是编剧举着摄像机,还是角色举着摄像机,还是旁白举着摄像机的差别吧。 如果已经确定了视角,那就无需再用另一个人的视角去看问题。通篇是A的视角去看问题的,那肯定不能给B有心里独白这样的事情。 要知道转视角比转场还纠结。 就像一直用第一人称写文,突然换成第三人称了。读者会不习惯的。 7、缺乏创意 创意绝对是区分好编剧和普通编剧的基本要素。一个好的编剧不是不出错,而是能出彩。 合理的安排节奏,适当的烘托情绪,巧妙的升华情感。 改编是一个二次创作的过程,他不是照搬,而是第二次组织设计。怎么样让剧情衔接的合情合理,怎么样让感情发展的顺顺利利。甚至做到首位呼应,细节相辅相成又是技术,又是艺术。 有时候适当的原创一些东西也是必不可少的。编剧也需要感觉,一种艺术感觉。他们既要感性又要理性,能理性的看待故事,能感性的替作者提炼出感情。角色何时开口,怎样开口;剧情何时点题,怎样点题;插入的形式,人物的塑造。都需要一种刻意又自然的艺术塑造。 总的来说编剧是一个集技术与艺术一体的美的呈现者,逻辑与创作和谐的艺人。 以上均为我的经验之谈,也是我改剧本或者做后期时候遇到的一些问题,很大部分是从后期角度去看编剧。若有遗漏或是不到的地方欢迎补充指正。 ps大大太6!!
|